逆旅行人

【轼辙】乌台旧事

二苏美好纯洁的友情向
OOC慎入
仔细翻了翻tag其实感觉写乌台的梗有点重复,而且文笔欠佳,大家凑合一下吧。
(一) 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夜久无云天练净,月华如水正三更。
         苏辙却无心欣赏这华美月色,他在案牍前写写停停,砚台里的墨干了又干。已是接连几日不成眠,烛光下的他面色露出几分青紫。
         "老爷,夜深了,您连日来案牍劳形,今日且歇歇吧。便是大苏大人在,也不忍您为他虚损身体啊。"苏伯终是不忍见他形容憔悴。
         苏辙搁下笔,微叹了口气。
         "兄长抚我则兄,诲我则师,如今身陷囹吾,辙只恨不能代兄受过,又岂能安然处之?"
         "苏伯,不必等我,你且先歇息罢。"
         说罢,新启了一页纸,写道:
          臣虽草芥之微,而有危迫之恳,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。臣早失怙恃,惟兄轼一人,相须为命……
         臣欲纳在身官,以赎兄轼。
         夜凉如水,缧绁劳苦,不知兄长在狱中又是怎样的辗转反侧。
         苏辙看着着自窗纸泄下的点点月色,眉头始终紧皱。浮名浮利,虚苦劳神。他早已不甚在意功名,所求只是兄弟二人太平。
         宁知风雨夜,复此对床眠。
         兄长啊,他日夜雨对床,你又怎么忍心让辙只对着一枕空梦?
(二)
          幽幽百尺井,仰天无一席。
          狱室四方,无前牗以通明,无极窗以达气。虽无矢溺禁闭其中,却也是举动触四壁。苏轼席地而坐,手上械系作响,连日来不分昼夜的逼供使他身体浮软。可笑他一生作诗无数,竟终不抵小人设计。
         "赢得儿童语音好,一年强半在城中"被指讥讽陛下发钱以本业贫民。
         "东海若知明主意,应教斥卤变桑田"又被指斥责朝廷大兴水业。
         他视诗文如皮肉,未曾想他的皮与肉,竟瞬时化为针与刺,深深陷于骨,流出了墨汁作的血。
         梦绕云山心似鹿,魂飞汤火命如鸡。
         姑且认了吧。在不分昼夜的折磨面前,谁又能一味强撑?
         他苦笑着打开餐盒,手却骤然顿在空中。
         今日,是鱼啊。
         上好的鲈鱼肉质鲜嫩,肥美多汁,兼有些蜀地的辣子覆于其上。可苏轼此时并无胃口:
         他曾与长子苏迈约定,若所送食物惟肉与菜,则性命无忧;若送来的是鱼,只怕他性命不保。
          鱼虽肥美,却是绝命餐。
          他未曾动箸。
          只一瞬间,他仿佛看见了发妻王弗在招手。
         "郎君,随妾来吧。"
         他随即便猛的摇了摇头,将这骇人的场景从脑内挥去。却见少年样的阿同死死拽住他的衣角,扬起了头。
         "阿兄,你怎么总是不等我。"少年的脸蛋紧皱成一团。
          当年的他会拍拍少年的头,变戏法般地摸出一个糖块,说几句漂亮话哄慰弟弟。
          而如今……
          他早已泣不成声。
          阿同,是阿兄食言了。愿你他日卧听夜雨,切莫埋怨阿兄。
          是处青山可埋骨,他年夜雨独伤神。
         与君世世为兄弟,更结人间未了因。
(三)
         死神并未过早的宣判,而是一抬脚,将这个挣扎于断崖的诗人踹回了人间。
         苏辙再次见到兄长,已是次年正月。
         目光涣散,面颊消瘦,用鹄面鸟形来形容亦不为过。
         不曾想仅四月不见,自己竟已有些认不出兄长了。
         他连同苏迈等一并凑上去,扯着兄长嘘寒问暖,直见他眼中浮出了几分神采,才安下心来。
         "子由,到底是为兄牵累你了。"苏轼如是说着,眼下浮现出几抹愧疚。从京城高官至筠州盐酒税监,苏辙一句"纳官赎兄"说来轻巧,却是断送了他半生打拼得来的仕途。
         如果自己不曾不吐不快,写下那些……
         "兄长无事便好,辙不过是丢了官职,怎比兄长缧绁之厄?"
         "如今你我兄弟虽身无长物,却也正好饮马江湖,快意人生。"
         苏轼一愣,不想敦厚老实的弟弟能说出这种话,随即颇有几分无奈地笑道:
         "好一个快意人生,倒是子由来宽慰我了。"
         若是闰之在,定然还会劝他以此为戒,收敛心性,甚至是自此住笔,免生事端。苏辙却不曾提及这些,他不是想不到,只是不愿,甚至隐隐惧怕兄长投笔的念头。此番与苏轼相见,心疼之余也多了些隐忧。他清楚的知道,苏轼虽为人谦和从不端架子,但内心深处却是极其狂妄的。乌台一案,是个文人便觉奇耻大辱,何况苏轼?
         还记得苏轼的秉性,打儿时起就未曾变过。
         有山可登,有水可浮,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。
          若说苏辙如一方砚台,谦和敦厚,自敛锋芒。那么苏轼便是一杆锋利的笔,不择地的倾泻墨汁。奈何世事艰难,锋利的笔免不了磨锉。
          只怕过刚易折。
(四)
         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
         庭院内,一支白梅攀上墙头,在风雪中摇曳。地上积雪满堆,偶有鸟雀一掠,顷刻间便不复寻。践行宴后,兄弟并肩同行。乌台一事,虽保全苏轼的性命,却也判二人分往黄州、筠州赴任。
         "谁想你我兄弟匆匆一聚,不日便要分别。"数日的休养已使苏轼的面色红润了几分,恢复了神采的眸子却因为分别而暗淡。
         "兄长此番去往黄州,大病初愈,定要保重身体啊。"
         "筠州湿寒不比汴京,倒是子由,若还是连日闷在书房,当心为兄写信给弟妹呀。"
         "兄长莫要取笑,辙听命便是。"苏辙笑着拱了拱手,却是正了颜色,言道:"兄长经此一事,可还心有不甘。今日左右无他,辙还请兄长明言。"
         苏辙抿了抿唇,显然是下定了决心才有此问。
         苏轼却没回应。
         良久,他突然驻足,偏身看向子由。
         "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轼幼时便欲随高人清修,而今经此一劫,左迁黄州,恰是随了儿时的愿。悟道躬耕,放浪形骸之外,岂不美哉?"
         兄弟二人对视片刻,随即大笑。

PS:文中不少典故是有出处的,这二苏兄弟很萌,互寄诗词都十分有爱。还有苏轼在乌台诗案被捕的路上几欲投湖自尽,在黄州有写过后悔诗案的诗篇,想来是心中真的有过结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

评论(2)

热度(58)
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